靜電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東西。我們身上可能就帶有很高的靜電電壓。靜電的產生是由于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時,一個物體失去一些電子而帶正電,電子轉移到另一物體上使其帶負電。若在物體分離的過程中電荷難以中和,積累在物體上的電荷就形成了靜電。對此現象的簡單概括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摩擦起電”。在干燥的季節,我們如果穿著化纖衣服和絕緣鞋在絕緣的地面上活動,人體上的靜電可達幾千伏甚至幾萬伏。若人體靜電超過2~3千伏,當人接觸接地金屬時則會產生靜電電擊。
“被自己電了一下”對南方的朋友也許是不可思議,但北方干燥地區的朋友對此一定感受很深。靜電的能量和破壞性是不能小看的。如果我們帶著如此能量接觸電子元器件會造成什么后果呢?精密的元件可能會被瞬間的高壓擊毀。也許,當你歡天喜地地捧起“保超XXXMHz”的CPU時,很可能CPU的忌日就到了。不光CPU,主板、顯卡、硬盤等也一樣“不堪一擊”
可惜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靜電的可怕。很簡單,他們沒有吃過靜電的虧。其中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環境原因,如濕度不同的地區靜電的表現是不一樣的;電子產品本身及其包裝都可能對靜電做了預防措施;也可能只是運氣,譬如,當一個滿懷靜電的冒失鬼迫不及待地打開機箱時,很走運,機箱是接地的,所以,在他去接觸那顆寶貴的CPU前,他身上的靜電已經消失了。但是,即便有種種因素使我們的電腦躲過靜電的劫難,我們也不能否認靜電的危害。這就像我們雖然沒有發生過車禍,但也不能忘記飛馳的汽車可以把你XX掉,所以我們不能站在路中間。同樣的,在需要接觸電子元器件時,我們也不能冒險。我們應該想方設法把身上的靜電消除掉。
消除靜電的方法
控制靜電的基本方法是“泄漏”、“中和”和“屏蔽”。為了靜電能及時“泄漏”走,必須為靜電提供泄漏通路;為了能“中和”掉靜電,必須提供相反符號的帶電粒子;為了能“屏蔽”靜電,必須提供具有屏蔽功能的環境。
靜電產生的途徑多種多樣,杜絕靜電的產生并不容易。對多數人來說,對付靜電實際的方法就是“泄漏”。其實,靜電的產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靜電的積累。隨時產生的微小能量在持續累積后,就可能具備可怕的破壞性。在干燥地區和干燥季節,電荷的釋放相對困難,所以靜電的積累及由其產生的后果會非常明顯。雖然如此,把積累的靜電釋放掉還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只需要接地就行了。
對偶爾需要接觸電子元器件的朋友可以使用臨時的接地措施。觸摸水管、暖氣片等接地的金屬物體就可以將身上的靜電立即釋放掉。當然洗澡是徹底的方法,可惜太麻煩,不過,洗手也湊合了(豈止是“湊合”,根本就是DIYer'sChoice)。
對需要長時間接觸電子元器件的朋友可以選用防靜電腕帶。防靜電腕帶也許稱為“放”靜電腕帶更合適一些。它的結構非常簡單,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腕帶、導線、金屬夾。腕帶具有彈性,并固定了一塊金屬片,腕帶的彈性可以保證使用者在佩帶防靜電腕帶的時候金屬片與人體接觸。金屬夾可以夾在金屬窗框、暖氣片等形狀合適的接地物上。導線一般都是彈簧軟線,且電阻值應該在兆歐級。導線的一端通過活動按扣與腕帶連接,另一端的插頭可以插在金屬夾或其他接地點上。可以看出,防靜電腕帶起的作用就是將人體和大地相連,使人體產生的靜電被及時導走。與摸水管之類的放靜電方法相比,防靜電腕帶具有更高的“實時性”,防靜電效果也可靠得多。
接觸嬌嫩的電子產品前戴上防靜電腕帶,就可放心地操作了。知道了防靜電腕帶的結構,大家都可以自己DIY一個防靜電腕帶。找個箍在手腕上覺得舒服的橡皮圈,在其上纏繞上一段鐵絲(注意,鐵絲應該在橡皮圈上纏繞足夠的一段距離,使橡皮圈再被扯動時仍能保持一定的形狀,也保證鐵絲有足夠的接觸面與人體接觸以應付變形),就可以把腕帶部分制成。或者,戴金屬表帶手表的朋友也可以隨便弄個金屬圈鉤到表帶上。然后,在鐵絲或金屬圈上焊上兆歐級的電阻的一端,另一端焊上足夠長的導線。焊上電阻后應該用絕
防靜電手腕帶的結構其實就這么簡單,國外有些防靜電手腕帶的腕帶部分是銅絲編織帶
緣材料把電阻可靠包覆起來。至于導線另一端應該使用什么形式接地那就看各人的具體情況了。在DIY防靜電腕帶時必須強調的是,出于人身可靠的考慮,防靜電腕帶必須帶保護電阻,否則人在觸電時對地電阻幾乎為零,非常危險——我們可不能為了CPU那條小命自己便置生死于度外。之所以推薦把電阻安裝在手腕端也是盡量防止保護電阻被短路——如果把電阻安裝在導線另一端,這么長的線,不敢保證其上不會出現新的接地點。